董美人诗词( 三 )


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 , 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 。
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 , 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 , 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 , 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 。
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 , 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 。
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 艺术青春常在 。
在每个时代 , 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 , 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 , 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 , 并不断完善 。
浏览历代书法 , “晋人尚韵 , 唐人尚法 , 宋人尚意 , 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 , 风流潇洒 , 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 , 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 , 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 具有力度美 。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 , 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 , 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 , 以书达意 , 表达一种心境 。
元、明以来 , 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 , 江河日下 , 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 , 平庸无奇 。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 , 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 , 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 , 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 , 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
真所谓“披图幽对 , 思接千载” 。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 , 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 , 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
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 , 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
赵孟頫行书《秋声赋》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 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而且影响深远 。
打从汉字一产生 , 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 , 直至秦代 , 统一了文字 , 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 。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 ,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 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 ,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 , 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 , 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 。
相对而言 , 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 , 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 ,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 , 心画也 。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 , 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 , 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 ,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 , 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
崔氏在文中认为 , 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 , 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 , 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 , 在中国书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