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心得体会( 三 )


李有太白,浪漫豪迈 。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行路之难,歧路犹在 。
长风破浪,济得沧海,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
仰天大笑,岂做蓬蒿?不为权贵,催眉折腰 。
力士脱靴,赐金放还,浮云流水,美酒相伴 。
杜有子美,忧国忧民,生不逢时,国亡家破 。
妻离子散,家书难求,感花溅泪,恨鸟惊心 。
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 。
安得广厦,大庇寒士,风雨不动,茅屋独破 。
壮志未酬,孤独左右 。
游子陆游,一心报国,收拾河山,北定中原 。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铁马冰河,梦中才来 。
东风也恶,桃花吹落,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人也空瘦,泪痕消透,驿外梅花,零落依旧 。
词有苏轼,豪放旷达,仕途坎坷,阴雨难测 。
三次遭贬,两下南蛮,流放离京,心系家园 。
几时明月,把酒问天,琼楼玉宇,何处胜寒?君王岂知,百姓冷暖,白堤之后,苏堤再造,为民谋福,名垂千古,苏门三士,流芳百世 。
千里婵娟,离合悲欢,阴晴圆缺,自古难全 。
十年生死,茫茫难忘,幽梦还乡,尘面如霜,柔肠寸断,为情所伤 。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风流人物,赤壁周郎 。
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叹古伤今,人月难圆 。
读 诗 上海 王俊愉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 。
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 。
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 。
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 。
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 。
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 。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 。
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