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组总结( 二 )


2)发挥组员“绍兴师爷”作用 , 合作做个好参谋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 而是不断地修改出来的 , 同理 , 一堂好课是需要不断的尝试 , 不断的改进 , 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从理论到实践 , 再从实践到理论 , 这种螺旋式上升 。例如常晓玲老师执教的《光和影子》一课时 ,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得知影子的形成后 , 老师出示多媒体儿歌 , 全班学生念念儿歌加深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 从教学达成度来说 , 无可非议 , 但从学生知识习得过程来说 , 似乎还欠缺 , 总感觉是老师给予学生的知识结论 。为此 , 我组老师建议能否儿歌的内容 , 让学生来归纳总结 , 这样便加深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后来常老师第二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 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也许经过教案修改执教后 , 以为较完善 , 但事后 , 我们组又经过非正式的研讨 , 发现 , 《光和影子》这部分内容 , 难道只是让学生识记“光在上 , 影子在下 , 光在下 , 影子在右 , 光在右- , 影子在右--------这些结论吗?老师教学的达成度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们科常组再次深入细致的分析 , 每个组员都在反思同一个问题 ,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那就是物体挡住光形成了影子 。核心内容抓住了 , 那么黑板上板书的光在上 , 影子在下 , 光在下 , 影子在上-------”能不能进行归纳?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板书可以归纳出 , 光的不同方向的照射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子 。可见 , 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 , 离不开教研组的合作策谋划策 , 同时也需要多次的尝试改进教法 , 俗话说 , 没有最好 , 只有更好 。
三、以多元化的活动 , 开展合作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 , 更主要的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 , 本学期 , 我组充分发挥综合人力的因素 , 将劳技、信息技术、自然融为一体 , 以“合作互助”活动形式 , 探索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具体做法是:
第一、合作研讨课
要求教研组教师集体参与课堂教学 , 由一人上课 , 其余组员听课 , 课后研讨教学的得与失 , 研讨改进的方法
通过“合作互助”形式的教研活动 , 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启发 。将每一位老师的智慧融入到执教老师教学中去 。第二 , 个人尝试与集体相结合 。我组打破常规 , 先给予执教老师广阔的自由空间 , 自己备课上课 , 组员集体听课 , 在此基础上组员针对这节课出谋划策 , 合作修改教案 , 让执教老师再次上课 , 组员再次听课评课 。通过这种个人到集体方式的备课上课 , 达到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教法经验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