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相思的所有诗词( 六 )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
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
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
号楞伽山人 。
清朝著名词人 。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
拜徐乾学为师 。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
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 。
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
长相思的古诗意思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