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碣石山诗词( 三 )


这儿 ,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 , 大海汹涌澎湃 ,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 , 草木繁茂 , 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 , 新的格调 , 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前面的描写 , 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 ,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 纵意宕开大笔 ,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 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 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 , 它们的运行 ,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 既是眼前实景 ,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言为心声 , 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 , 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 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 , 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 与诗的内容无关 , 就不必细说了 。
展开...
古诗中的碣石山是一座怎样的山? 碣石山坐落在河北素有“花果之乡”美称的昌黎县城北 , 距避暑胜地北 戴河约30公里 , 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 。
碣石山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哨的峰峦 ,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 ,  俗称“娘娘顶” , 海拔695米 , 顶尖呈圆柱形 , 远望如揭似柱 , 极像直插云霄 的天桥柱石 , 山因此得名“碣石” 。
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峭拔挺峻 , 又紧临大海 , 从远古时就被古人当成北方沿 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 , 并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 贡》》中 。
因此 , 碣石山成了古代名山之一 , 在五岳之外 , 曾被称为“神岳” 。
据史书记载 , 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以及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唐 太宗等各代君主都曾登临此山 。
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过碣石山求仙 , 汉武帝 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 , 复东巡海上 , 至碣石” , 并在碣石山的主峰仙 台顶筑有汉武台 , 曹操在公元207年东征乌桓的归途中 , 东临碣石 , 写下了流 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北魏文成帝还“改碣石 山为乐游山” 。
唐太宗也曾几次观沧海到过碣石山 , 并也写下了许多诗篇 。
碣石山有十大景观 , 即“东峰耸翠”、“碣石观海”、“天住凌云”、 “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龙蟠灵壑”、“凤翥祥 峦”、“霞晖窣堵”、“仙影沧浪” 。
其中以“碣石观海”最为壮观 , 登临仙 台顶 , 山海奇观尽人眼帘 , 可把从深河口到秦皇岛港 , 乃至山海关与老龙头之 间的宽阔海面尽收眼底 , 饱尝“碣石观海”的美丽风光 。
碣石山中的又一绝美 去处是与仙台顶毗邻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 。
五峰高耸 , 山峰形状各异 ,  环列如屏 , 山上青松如画 , 怪石嵯峨 。
在平 斗峰的半山腰有一平台 , 这里有一座为祭 祀韩愈而修筑的韩文公祠 。
李大钊也十分青 睐此地 , 多次到此吟诗作词 , 著书立说 。
他 在《游碣石山杂记》中 , 曾用“惊为天外桃 源”之语来赞美碣石山 。
“神岳”碣石山 , 山清水秀 , 风景宜 人 , 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的魅力 , 堪称北国 不可不游的胜地 。
唐诗中关于碣石山的诗句 有髙适《燕歌行》:“枞金伐鼓下榆关 , 旌 旗逶迤碣石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