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碣石山诗词( 四 )


校尉羽书飞瀚海 , 单于猎火 照狼山 。
”贾岛《题青龙寺》:“碣石山人 一轴诗 , 终南山北数人知 。
拟看青龙寺里 月 , 待无一点夜云时 。

曹操当年怎么上的碣石山“碣石道”一词 , 见於《隋书·炀帝纪》 。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春正月 , 隋炀帝亲自统兵出征高丽 , 遣二十四军分道并出 , 其中“右第一军可黏蝉道 , 第二军可含资道 , 第三军可浑弥道 , 第四军可临屯道 , 第五军可候城道 , 第六军可提奚道 , 第七军可蹋顿道 , 第八军可肃慎道 , 第九军可碣石道 , 第十军可东暆道 , 第十一军可带方道 , 第十二军可襄平道” 。
在《隋书·地理志》中仅北平郡统县卢龙一条记“有碣石” , 此中“第九军”所“可”的“碣石道” , 当为通往隋朝时卢龙县境内的碣石山(即今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或穿越碣石山的通道 。
碣石道早在隋朝以前就有了 。
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巡幸碣石山 , 走的无疑是这条通道 , 只不过当时没有这样称谓 , 或虽有之而史书尚未如此记载罢了 。
曹操东伐乌桓 , 去程没有走碣石道 , 回程却由此而归 。
司马懿在曹操东征乌桓31年后 , 即公元238年 , 率领大军奔赴辽东征伐公孙渊 , 走的就是碣石道 。
《晋书·宣帝纪》明确载有:“景初二年 , 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 。
车驾送出西明门 。
诏弟孚、子师送过温 , 赐以谷帛牛酒 , 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 。
见父老故旧 , 宴饮累日 。
帝叹息 , 怅然有感 , 为歌曰:‘天地开辟 , 日月重光 。
遭遇际会 , 毕力遐方 。
将扫群秽 , 还过故乡 。
肃清万里 , 总齐八荒 。
告成归老 , 待罪舞阳 。
’遂进师 , 经孤竹 , 越碣石 , 次於辽水 。
”《晋书》的记载说明 , “碣石道”为由西向东 , 经过孤竹国旧地(今卢龙一带) , 穿越碣石山 , 去辽河流域之路 。
无疑 , 北魏文称帝东巡平州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北齐文宣帝亲征契丹 , 归来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
在隋朝之后 ,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也是如此 。
后来 , 碣石道一直沿用下来 , 成为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途径 。
明朝时 , 碣石道为北京至山海关的主要通道;清朝时 , 碣石道为北京与盛京(今沈阳)这“两京”之间的御道的重要路段 。
直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 北京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完全修通 , 碣石道才渐渐冷落 , 交通中心转移到碣石山前的铁路一线(除有铁路外 , 沿线辟有与铁路相伴的公路) 。
碣石道穿越的是碣石山的北部 , 在由兔耳山(海拔571米 , 在抚宁县境)、平台山(海拔501米 , 在抚宁县境)、东城子(海拔489.4米 , 在卢龙县境)等山峰构成的一道天然屏障 , 与城山(海拔241.2米 , 在抚宁县境)、黑峰山(海拔238米 , 在抚宁县境)、截山岭(海拔188.8米 , 在卢龙、抚宁交界处)等山岭之间 , 为一条长长的峡谷 。
其地西通卢龙 , 东连抚宁 , 系交通要隘 。
如今 , 那一带为102国道的重要路段 , 为北京至秦皇岛的电气化铁路的穿越之地 。
碣石道为古代边塞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 有著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 , 为由内地进军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 。
这也是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魏武帝、晋宣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 , 以至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莅临碣石山的原因之一 。
他们或以碣石山为巡幸目标 , 或发兵东北路经此处 , 或班师顺路登高观海览胜抒怀 , 等等 。
倘若碣石山不地当冲要 , 就很可能不会有一些帝王专程光临 , 更不会有这麽多帝王在这里相继留下游踪 。
由内地去东北地区 , 不光有碣石道这一条通途 , 还有卢龙道 。
卢龙道是顺古代的卢龙塞(在今潘家口一带) , 穿越燕山的山脊 , 由山地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