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怎么写?( 三 )


一个负数总是某个正数的相反数 , 而“0”则是正教和负数的分界点 , 所以在引入负数概念的初期就必须对“0”这个分界点给予特别关注 , 没有“0” , 正负的概念就无从确定 。因此 , 弄清楚什么是“意义相反的量”、确定哪一点是分界点就是负数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此 , 一些教材也有涉及(前面已有说明) ,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教材更便于学生理解这个分界点、理解“意义相反”的本质呢?
张先生在文章中明确指出 , 所谓意义相反的量其实就是两类:一类是自然意义上的相反 , 如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企业的盈利与亏损、游戏的赢与输 , 0点就是平衡点;另一类则是人为规定的相反 , 如水的结冰点为0℃ , 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 。显然 , 从便于理解、易于解释、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来看 , 还是第一类“自然意义上的相反”更好把握 , 这也基本符合人类认识负数的历史规律 。
张奠宙先生在文章中给出了三条建议:
首先 , 引入负数 , 一开始就要明确提出“意义相反的量”的概念;
其次 , 要先给出“0”点 , 然后才能谈正数与负数;
最后 , 引入负数不能只用温度计模型 , 更重要的是用收入支出、赢与输等自然意义下的动态模型 。短短的三条建议 , 就将如何认识负数的教学流程说的非常清晰 , 而实际教学起来 ,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可见张教授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负数的剖析是多么地透彻 。
二、浅而不错、分而不碎 , 着眼于数学素质的养成—以“维度”概念为例
张教授指出 ,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 实行量力性原则 。这就是说 , 要尽量取材于该年龄段儿童的生活实际 , 注重直观 , 诉诸感性 , 由浅入深 , 分散难点 。但是 , 我们又必须坚持浅而不错、分而不碎 , 着眼于数学素质的养成 。相应的教材设计则要避免零敲碎打、随意编排 , 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 , “维度”的概念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 , 总应该对维度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通过张教授列举的现行小学和初中几何内容的编排 , 可见教材中对于三维空间和立体图形的内容安排甚少 , 只有在一年级有过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的初步的、浅显的叙述 , 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的外观描述 。但教材中却始终没有涉及我们居住的现实空间 , 也没有指出三维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 。因而 , 对于“维度”的概念一直没有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