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麻韵诗词( 三 )


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六麻韵诗词】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 。
这叫"以冬衬东" 。
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 。
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 。
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 。
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 。
"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 。
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 。
"(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 。
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 。
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
跪求诗词 无论古今中外 篇幅稍长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
据《史记 。
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