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麻韵诗词( 六 )


举下面几首为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
(欧阳修《采桑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霖铃》)前两首是诗 。
第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不能与“寒”、“盘”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 。
第二首押入声九屑韵,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雪是上声,不能与“灭”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
后两首是词 。
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今读chē,不能与“华”、“家”、“哗”、“斜”、“花”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chā 。
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
2 诗词的平仄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 。
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 。
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 。
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 。
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
带有六字的诗词《咏怀古迹》杜甫 摇落深知玉悲,风流儒雅吾师 。
怅望千秋洒泪,萧条异代同时 。
江山故宅文藻,云雨荒台梦思 。
最是楚宫泯灭,舟人指点今疑 。
《隔汉江寄子安》鱼玄机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
...
五言律诗 几句一押韵啊 。
诗词的平仄 诗词是依照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持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 。
(仿作是否也要照猫画虎,问题复杂,以后谈 。
)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面 。
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 。
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 。
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 。
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 。
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宽是只有关键字从旧 。
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为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当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都是入声字 。
照入声读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满足于维持仄声,即读如去声 。
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 。
可以再放松,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 。
这样,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论”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 。
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
问题由音乐性来,相当复杂,甚至相当微妙 。
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 。
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要求严而细;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 。
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