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明月古诗词

描写明月古诗词

描写明月的古诗唐诗中有很多写明月或月夜的句子 , 所表现的情感与内容范围极为广阔 。
如:“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
“无风云出塞 , 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
“松风吹解带 , 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
“明月不归沉碧海 , 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
“明月自来还自去 , 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
“薄云岩际宿 , 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
“潮落夜江斜月里 , 两三星火星瓜洲”(张祜《题金陵渡》)等等 。
唐诗中的明月意象随处可见 , 其中绝大部份描写明月的诗句都是以表达离愁别绪 , 思乡怀人为主旨的 , 这在唐以后的诗歌仍比比皆是 , 如“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等等 。
由此可以说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已渗透了古人的思乡怀人情绪 。
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传承 , 以致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 , 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 思乡之愁 。
1.“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 ,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
3.“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
月下相思 , 情幽怨重;望月抒怀 , 思绪翩翩 , 自古皆然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背景阔大 , 由景入情 , 意境雄浑 , 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
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 , 却自然天成 。
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 , 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 , 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 。
也许 , 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
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 , 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 , 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 。
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 , 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4.“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 , 经久不衰 , 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 。
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 , 但感在今夜 , 又适逢白露节 , 故曰 , 露从今夜白 。
月无处不明 , 但心在故乡 , 故曰 , 月是故乡明 。
两句诗情景交融 , 读来历历在目 。
从结构上 , 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 。
即使到了现在 , 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
5.“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注释: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 , 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 , 春潮高涨 , 江海相连 , 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
月渐升高 , 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 , 光耀千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