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明月古诗词( 二 )


这里明为写景 , 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 , 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
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 , 应该在望日前后 。
潮生 , 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 , 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 , 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 , 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 , 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 , 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 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 , 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 , 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 , 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 , 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 , 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 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 , 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 , 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 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 , 在不同的古诗词中 , 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 , 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 , 无不表达 。
月亮的不同意蕴 ,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 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在这方面 ,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
否则 , 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
在不少古诗词中 , 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天...
描写明月的古诗”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 。
即使到了现在 ,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等等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 清泉石上流” ,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 , 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在这首诗中 , 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 , 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 , 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 。
在这方面 ,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经久不衰 , 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 。
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 , 但感在今夜 , 又适逢白露节 。
否则 , 就容易犯囫囵吞枣 , 以致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 , 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 , 更不乏名篇佳作 , 思乡之愁 。
1.“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 ,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
3.“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燕山月似钩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 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
月渐升高 。
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 , 却自然天成 。
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 , 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 , 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 , 展开遐想 , 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 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 , 还寝梦佳期 ,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 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