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望月( 四 )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 。
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 。
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1] 。
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
“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 。
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 。
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 。
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 。
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 。
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 。
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
有关望月思乡的诗词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