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人生,距离我们有多远?( 二 )


马克思认为,仅当人们意识到他们和别的阶级的矛盾时,一个阶级才会真实地存在 。
到了现代,由于马克思的提醒,资本体系会注意到“游离者”,也就是介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既非此亦非彼,尚未确定阶级属性的人 。今天我们社会的大多数劳动者其实是处于这片区域的 。
今天我们虽然没有了太多阶级对立,但社会分层依旧存在 。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情况可能会愈来愈明显 。
从纽约精英到北京蚁族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名为《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人类学著作,作者是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博士,书里主要描述了纽约精英妈妈的育儿焦虑 。作者原本住在纽约的西区,是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然而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她和先生咬咬牙,决定搬到拥有更好学区的上东区,也就是贵族聚集区 。这一搬,看似只是移动了几条街而已,实际的生活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从孩子入学的种种残酷经历,到作者一心为了融入精英妈妈圈层,不得已买了一只象征身份门槛的铂金包……可以说,作者彻头彻尾地陷入了精英育儿战争中 。
上东区的人们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智慧和外在美,都时时保持着热烈的追求与强大的自律,某种程度上,这种状态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的动物本能,甚至有些超乎人性 。美国作为先富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消费主义至上、效率至上,阶层意识也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强烈很多 。
中国今天的社会结构中,所谓阶层又是如何划分的?
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中,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作了说明 。他发现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和主观感受对人群进行分类,分类主要依据3个方面的标准: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多少财产),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的职位高低),是否有文化(学历高低)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资源、政治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 。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拼命想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个残酷的世界上证明自身的价值 。为了完成梦想,一些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住地下室或是城中村,就好像前几年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读到的“蚁族”现象 。
折叠的北京
对阶层的描述和想象,也是很多文学作家关注的题材 。离我们比较近的,是作家郝景芳2016年写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
在《北京折叠》里,作者用物理空间的方式把北京分为第一、第二、第三这3个空间 。第一空间主要是权力和经济资源占有最多的人,第二空间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第三空间就是底层的劳动人民 。虽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不同空间的人却有着严格的几乎不可逾越的划分和隔阂,仿佛生活在不同的物理空间里 。从阶层空间角度来说,北京折叠是确实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