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人生,距离我们有多远?( 三 )


当然这个情况放到许多城市都成立,比如也可以说“香港折叠、上海折叠、广州折叠” 。越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全国的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人越会蜂拥而至,想在大城市里赚到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大城市生活和生存的人拥有的能力类型和大小本来就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分化会越加明显 。
我们看到在北京最底层的劳动者,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可能是你早上买煎饼果子时问你要不要多加一个鸡蛋的阿姨,是街上随处可见的穿着黄马甲天不亮就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也可能是藏于街头巷尾帮你修鞋的修鞋匠,是每天为你送外卖的小哥 。
我也曾经和在菜市场卖菜的菜农聊过,他告诉我他在老家辛辛苦苦种田一年的收入还比不上他在城市半年的收入,在北京打工虽苦,但因为收入高了,他觉得可能人生还是有希望的,自己多赚钱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希望孩子未来可以超过他,不再当卖菜的、不再送外卖,可以有机会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 。
【底层的人生,距离我们有多远?】而有房有车、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中产家庭也对自己的境遇无法停止焦虑 。在行业裁员面前,极度担忧可能失去自己现有的工作,沦为失业者 。在高价学区房与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产家庭也将期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家长眼里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之战 。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源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圈层的不满足,源于人们一种想要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 。
我们学习马克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透过马克思分析世界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我们的社会,看到社会中不同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
(摘自上海三联书店《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