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1)


四、开展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行为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 。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
要想搞好品德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
我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得出“悟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
1、悟理 。
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 。从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看来,需要注意四点:
第一,要有教育性 。教育本文来源: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 。
第二,要有科学性 。趣味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 。
第三,要有针对性 。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 。教学上“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