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七 )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转变观念,力求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 。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二﹑认真钻研教材,探索种种教学方式 。
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 。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资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总体效果良好 。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三﹑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加强德育方面的渗透 。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 。
四、善于从教材出发,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
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
五﹑利用网络资源,引导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
本册品德与社会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 。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