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三 )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
如陈子昂 。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
”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
古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 。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 。
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 。
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
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 。
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
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 。
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
有的诗中写形象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 。
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
”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 。
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 。
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
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
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 。
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 。
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 。
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 。
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
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