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四 )


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
”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 。
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 。
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哪几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
4)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 。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
7)献身边塞、支持征伐的形象 。
8)爱恨情长的形象 。
9)爱民惜才的形象 。
10)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 。
11)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诗歌展开全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
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
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 。
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
苏轼定风波 怎样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全部 主要要结合全诗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总之全诗表现出一种潇洒旷达,泰然处事的文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