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名胜故事和诗词( 四 )


精明的杭州人审时度世,乘着和煦的东风,又将把杭州打造成一个爱情之都 。
走入苏杭,若自然山水给人的感觉是外表美的话,那么这些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或是行侠仗仪的历史传说则给予苏杭内在的气质和低蕴 。
有关潮州西湖的传说、故事西湖自唐代开辟以来,一直是潮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
这里峰岩石刻自成一体,亭台楼阁千姿百态,四时花卉争妍斗艳,古迹传说丰富多彩 。
潮州西湖曾被称为全国三十六处西湖之一,又是潮州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 。
全省三大著名摩崖石刻群之一——葫芦山摩崖石刻便在西湖公园内 。
西湖的葫芦山主峰上,有以飞凤伫立为造型的新塑建筑物——凤座 。
西湖湖水清澈,波平如镜 。
春日里,春光明媚,岸柳飘舞,湖中游鱼,忽聚忽散;如遇春雨霏霏,空朦一片,湖中之鱼,若隐若现,渔翁乘筏,抛网捕鱼,甚有诗意 。
因此,“西湖渔筏”向来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 。
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 。
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 。
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 。
在贯彻实施“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 的城建方针中,两者当互相兼顾、齐驱并进 。
假若潮州的城建规划已定位在山水园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堪称新世纪环保城市的绿色明珠 。
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 。
据《方舆纪要》载:“绵亘十余里 。
”到了唐代筑了北堤,才把它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 。
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年),皇帝下诏,天下临池带郭处设置放生池八十一处,这西湖便是其中一处(过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现在湖心亭南侧有一池,称为放生池) 。
因与西湖依傍的葫芦山,对护卫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历代官府均重视对它的修筑、浚疏 。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知军州事林骠及知州林光世,他们对西湖和葫芦山都有不少建设 。
林光世还写了篇《浚湖铭》留世 。
到了元代,潮州战乱把西湖景物毁了不少 。
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墙,采用去大批石块,还把湖填了一半,称作城壕 。
后来曾陆续重建一些景观 。
到了清朝,因屡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数被毁 。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 之乱 。
刘进忠的反清,又使西湖变成挖壕沟、围栅栏、设炮台的兵家要塞 。
到了民国时更被军阀洪兆麟占为私家园——“洪园” 。
故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
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 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 的园林 。
且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 。
“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 。
现已多数无踪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活人洞”和寿安岩下的仙客留题 。
在北岩的“李公亭”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内却可容十多人 。
从靠“李公亭”一端进去,沿着狭长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还镌刻有逸史诗,这个洞便叫“活人洞” 。
据说明万历年间(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为拟这个洞名而三思,忽见有一个孩子掉人湖中,赶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为“活人洞” 。
洞内还有记叙当时事件的石刻题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登此,午见苍童渡溺湖中,拯活书 。
”这也许是小孩的亲属为鸣谢这四个“英雄”而刻的 。
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结构奇特,怪石重叠,古树浓荫,似一座大型园林盆景 。
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和一些记事石刻 。
最有趣的是岩前石壁平直,有如刀切 。
在这石壁上刻有两行诗:“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 。
岩前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也有人称“举子石”,这些名字也是横卧着,粗看是自然的倒斜,实际上却隐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
据说这块横倒的大石,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 。
由于这里风景十分优美,明末有十二个举子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