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永济的诗词( 七 )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
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
诗人感触异常 。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
【杜甫简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
有《杜工部集》传世 。
(三)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
露滋:露水打湿 。
还寝:回卧室再睡 。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六七八-七四零),字子寿,一名博物 。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 。
武则天长安元年(七零二)中进士,调校书郎 。
玄宗即位后,张说荐其为集贤院学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 。
他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 。
张九龄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 。
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 。
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 。
张九龄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 。
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
关于友情的诗展开全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