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显虚诗词( 二 )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 , “雕栏玉砌”也许还在 , 红颜也已迟暮 。
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 , 所以是虚写 。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 , 昨夜梦魂中) , 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 , 车如流水马如龙 。
花月正春风”三句 , 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 , 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以虚衬实 , 以虚写实 , 虚实结合 , 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一举破吴 , 胜利而归的往事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
”以上这些都是写己逝之景 , 是虚写 。
二、当前之景为实 , 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景 , 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 , 以虚衬实 , 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
弱柳扶晓风 。
残月挂枝头 , 这是虚写 。
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 , 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
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
古诗的意境展开全部 意境又称为境界 , 意境的前提是意象 , 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 , 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
简言之 , 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 。
如何从意境入手 , 并结合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呢?这就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结构 。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 , 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 , 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
首先 , 是情景交融式 。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 , 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 , 目送友人渐渐远去 , 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 , 令人回味无穷 。
其次 , 是借景抒情式 。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 黄河落日圆”悲壮崇高 , 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画面辽阔 , 感情豪迈 , 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 。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 , 这是景物结构与情感结构的交融 。
第三 , 是触景生情式 。
如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 , 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 , 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 , 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
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 , 才形成了文学特有的意境 。
二、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 , 是境生象外 ,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 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
首先 , 是景理结合 。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前两句意象雄浑 , 动静结合 。
后两句诗如何升华呢?诗人由实入虚 , 由景入理 , 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 构成了对生命的超越 , 意味深长 。
苏轼的《题西林壁》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