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显虚诗词( 四 )


--庄周 , 战国哲学家5.人背信则名不达 。
--刘向 , 汉朝经学家6.伪欺不可长 , 空虚不可久 , 朽木不可雕 , 情亡不可久 。
--韩婴 , 汉朝诗论家7.以信接人 , 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 , 妻子疑之 。
--畅泉 , 晋朝隐士8.人无忠信 , 不可立于世 。
--程颐 , 宋朝哲学家9.多虚不如少实 。
--陈甫 , 宋朝哲学家10.以实待人 , 非唯益人 , 益己尤大 。
--杨简 , 宋朝学者11.言忠信 , 行笃敬 。
--论语...
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 , 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 , 下担捋髭须 。
少年见罗敷 , 脱帽著帩头 。
耕者忘其犁 ,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 但坐观罗敷 。
”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 , 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 , 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 , 如痴如醉的神态中 , 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 , 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 , 比方说 , 写一个女子的美丽 , 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 , 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 , 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 。
”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
避实就虚的手法 , 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
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 , 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 , 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 , 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 , 归来每日斜 。
”全诗无一字写人 , 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 , 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 。
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从主人的志趣中 , 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 。
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 , 又做到了以少胜多 , 可谓“语尽而言不尽 , 意尽而情不尽” 。
手法 , 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
例如表现人的愁思 , 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 , 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
而运用虚笔 , 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 。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
分别的诗句展开全部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 , 今日水犹寒 。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 , 略去枝蔓直入史事 , 一种激越之情 。
后两句寓情于景 , 景中带比 , 荆轲精神千载犹存 , 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 , 纯是抒怀咏志之作 , 开风气之先 。
2 。
、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 , 遑遑独问津 。
悲凉千里道 , 凄断百年身 。
心事同漂泊 , 生涯共苦辛 。
无论去与住 , 俱是梦中人 。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 , 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 , 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 , 也用以自慰 , 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 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 ,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 , 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杜少府上任 , 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 , 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 , 意境开阔音调爽朗 , 独标高格 。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 ,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 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 , 远眺江山 。
留连顾望之状 , 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 夜色深沉冷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