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句( 二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表示思念家乡的古诗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译文: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 , 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 , 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
诗的开头两句 , 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少小”和“老大”对举 , 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 , 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 , 可以想像得出来 , 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 。
“鬓毛衰”顶承上句 , 形象地写老大之态 。
“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 , 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 。
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 , 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 , 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 。
“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 , “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 。
然而“我不忘故乡 , 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 , 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 , 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 。
“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 , 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 , 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 。
说者无意 , 听者有心 , 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 , 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 , 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 , 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 。
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 , 悄然而止 , 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 。
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 , 不用一个典故 , 都是家常话 。
但并不是一览无余 , 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 , 反复寻味 , 层层追索 , 层层补充的情致 。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从贺知章这首诗里 , 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 , 有得之于生活 , 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 , 近来人事半销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 , 春风不改旧时波 。
”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 , 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 也写得清新自然 , 但与第一首相比 , 就显太平直 , 太显露了 。
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 , 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2.疑:怀疑 , 以为 。
3.举头:抬头 。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 , 白天奔波忙碌 , 倒还能冲淡离愁 , 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 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 , 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 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