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句( 六 )


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 , 悄然而止 , 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 。
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 , 不用一个典故 , 都是家常话 。
但并不是一览无余 , 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 , 反复寻味 , 层层追索 , 层层补充的情致 。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从贺知章这首诗里 , 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 , 有得之于生活 , 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 , 近来人事半销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 , 春风不改旧时波 。
”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 , 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 也写得清新自然 , 但与第一首相比 , 就显太平直 , 太显露了 。
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 , 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2.疑:怀疑 , 以为 。
3.举头:抬头 。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 , 白天奔波忙碌 , 倒还能冲淡离愁 , 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 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 , 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 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而“霜”字用得更妙 ,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 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 深化思乡之情 。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 , 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 , 他翘首凝望着月亮 , 不禁想起 , 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 , 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 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 , 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 , 一气呵成 。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 , 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 , 信口而成 ,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 , 不管是年轻人 , 还是上了年纪 , 也不管是客居他乡 , 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 , 只要是中国人 , 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 , 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 , 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 , 夜深人静 , 万籁俱寂 , 户外室内 , 没有一点声响 , 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 , 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 , 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
在不经意间 , 低头一望 , 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
也许 , 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 , 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 , 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 , 在朦朦胧胧中 , 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