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音律( 九 )


因而到了汉代 , 就形成了系统的、非常严密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思想体系 。
那时人们普遍地有这样一种观念:人的喜怒哀乐与色彩、方位、音律等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
如在五情中 , 南代表喜;东代表怒;西代表悲;北代表恐;中代表思 。
在五声中 , 南代表笑;东代表呼;西代表哭;北代表呻;中代表歌 。
其它五色、五律都有相对应的喜怒哀乐 。
朋友们读过这些古诗吗:“飞来双白鹄 , 乃从西北来 。
”《双白鹄》;“孤坟在西北”《孔融“杂诗”》;“西北有浮云 , 亭亭如车盖 。
”《曹丕“杂诗”》;“西北有织妇 , 绮缟何缤纷” 。
《曹植“杂诗”》……这些诗中的“西北” , 未必就在“西北”上 , 只不过诗人用这一方位名词构成诗中的意象 , 来渲染或表现萧条、冷落的气氛和忧伤悲哀的情绪 。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 。
”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 , 实际不是这样的 。
“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 , 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 。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 , 西北隅谓之屋漏 , 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 。
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 , 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 , 日光由此照射入室 , 故称屋漏 。
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 , 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 , “床头”和“屋漏” , 代指整个屋子 , 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 。
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 , 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 。
“屋漏”和“西北”是个等同词 , 诗人用“屋漏”来渲染整个屋子的漏雨 , 实际还是借“西北”这一方位词 , 来表达生活的凄苦和悲凉 。
无独有偶 , 近日 , 本博和了朋友的一首七律 , 咏吟在大连游泳的戏作 , 题名:“海边游趣”:朝辞塞北向东堤 , 遥看空行过万溪 。
老虎滩头鸥渐远 , 黄金海岸日沉迷 。
将身跃进涨潮水 , 拍手呼朋踏浪栖 。
游戏大连难相忘 , 梦中常笑到辽西 。
有朋友问我:“大连在辽东半岛 , 先生怎么把它搬到辽西了?”我不觉抚掌大笑 , 欣赏朋友读诗的仔细 。
我之所以在本诗最后三个字用“到辽西” , 而不用“到辽东”?一是步韵合辙的需要 , 必须是“西”字 , 而不能有其它任何字来代替 。
二是“西”这一方位词 , 就是上面说的内涵有思念、伤感的意思 。
大连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 , 而且在那儿玩得如此尽兴 , 想再去恐怕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 惟有在梦中相会吧!梦中的笑在作者的身上实际比哭还难受 。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 , 以哀景写乐 , 一倍增其哀乐” 。
要写悲 , 偏写喜:离开了大连那块地方 , 再也见不到了 , 却偏偏说还有一个地方能见到 , 那就是梦中 。
“西” , 在这儿未必就是“辽西”能包容的了 , 它可以指整个辽河流域 。
这不是本博的胡诌 , 更不是杜撰 , 是有本可查的 。
《全唐诗》仅录其一首的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 , 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 。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 , 但不从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 , 而是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 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
但天明莺啼 , 将好梦惊醒 , 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 , “莫教枝上啼” 。
诗中的“辽西” , 也是取其方位词延伸的内涵 , 是不是“辽西”这个地方 , 那是不一定的 。
因为唐朝人打仗远远打到辽东去了 , 历史上不是有薛仁贵征东吗?他直征战到高丽 , 那就是今日的朝鲜了 。

【诗词中的音律】

可怜深闺梦里人 , 思念还是辽西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