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音律( 七 )


平仄的对粘主要是针对每句中的偶数字位而言的 , 故有一种通俗但不很全面的说法 , 即“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此说针对七言句而言 , 若是五言句则是“一三不论 , 二四分明”) 。
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 , 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 , 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 , 是仄就叫“仄起” 。
音律是什么?古 诗 音律展开全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 , 除《咏鹅》、《锄禾》等几首是古体诗外 , 其余的都是近体诗 。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和对仗等几个方面 。
在句数字数方面 , 两联四句的为绝句 , 四联八句的为律诗 , 绝句和律诗每句字数都是七个字的叫七绝和七律 , 每句字数都是五个字的叫五绝和五律 。
对仗主要是针对律诗而言 。
律诗八句四联 , 其每联名称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其中颔联和颈联(第二、第三联)必须对仗 , 无对仗不能成为律诗 。
所谓对仗 , 就是使每联内的上下句字数相等 , 结构一致 , 词性相同 , 平仄相对 , 同时用字也不能重复 。
例如五律《春望》中的颔联和颈联分别就是“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和“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 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 , 平仄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
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
”毛泽东在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曾说过:“律诗要讲平仄 , 不讲平仄 , 即非律诗 。
”何谓平仄?古代汉语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 传统的音韵学把它分为平仄两类 , “平”为平声 , 声调平直 , 是长音;“仄”即侧 , 是不平的意思 , 包括上、去、入三种 。
比照现代汉语 , 古代的“平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 “上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有一小部分变为去声) , “去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少数变为上声) , 古入声字在中古时已逐渐“入派三声” , 即分别归入到平、上、去三声中 ,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 , 但在方言中仍然存留着 。
如在两广的粤语和客家话中 , 发音急促 , 收音短快 , 且往往以—b、—d、—g为韵尾的字就是古人声字 , 如“八、合、国”等字 ,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 虽然“八”属于阴平 , “合、国”属于阳平 , 但在古汉语中它们是入声字 , 归属于仄声 。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 一是要求全诗押平声韵 ,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中的“流”、“楼”二字均属平声;二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 。
对 , 就是对句(每联中的第二句)与出句(每联中的第一句)的平仄相反 , 即相对立;粘 , 就是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相同 , 即粘合 。
平仄的对粘主要是针对每句中的偶数字位而言的 , 故有一种通俗但不很全面的说法 , 即“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此说针对七言句而言 , 若是五言句则是“一三不论 , 二四分明”) 。
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 , 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 , 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 , 是仄就叫“仄起” 。
...
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展开全部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 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 , 对句法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 , 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 。
词调主要分为令、引、近、慢四种 。
令、引、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乐节奏不同 , 以及曲调来源不同 。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两种方法 。
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种辅助方法 , 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 , 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 。
在宋代 ,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 , 也称为“腔子” , 就是歌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