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诗词( 三 )


关于粽子节的诗词端 午(唐)文 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关于端午节的儿童诗歌粽子香粽子香,香厨房 。
艾叶香,香满堂 。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
端午花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 。
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 。
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请你不要伤害屈原公公 。
(一)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 。
(二)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
(三)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 。
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 。
(四)粽子香,香厨房 。
艾叶香,香满堂 。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五)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
(六)五月五,是端阳;龙船双双闹长江;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 。
五月初五是端午,家家户户包粽子,门窗插起艾条草,胳膊系上百锁子 。
五月端午吃软米,饭香枣甜喜心中,辨好艾草挂门脸,过夏经秋熏蚊蝇 。
五月端午端粽子,九月重阳重镜子,五月编下艾腰子,九月用来熏蚊子 。
金锁子、银锁子,不如戴个百锁子 。
初一,不戴柳,死喽变成大黄狗!初二,不戴艾,死喽变成老太太!初三,不戴百锁,死喽变成黑骡!打茎(粽)叶、筏茎(粽)的,单五(端午)清晨等不得!坠荷包、穿火蒜,端着蒸米满街转!点雄黄、喝黄酒,掂上敬(粽子)的到处走!五月五,是端阳 。
门插艾,香满堂 。
吃粽子,洒白糖 。
龙舟下水喜洋洋.
赞美端午的诗句古诗展开全部 1端午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 。
2.关于端午的诗句:《端午》 (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端午》 (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
《七律端午》 (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浣溪沙 》(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
明朝端午浴芳兰 。
流香涨腻满晴川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佳人相见一千年 。
《端阳采撷》(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
3.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几种说法:(1)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