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诗词( 六 )


4 唐 刘禹锡《竞渡曲》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
扬?⒒鹘诶足巽伲伊髌虢淙弧?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
端午带注释的诗词 一、端午诗词有关端午的诗词甚多,这里选取一首 。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
二、翻译和注释翻译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
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
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 。
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 。
古时又称角黍 。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
”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 。
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
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 。
危冠:高冠 。
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
”④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
端午的诗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 李隆基《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 边贡《午日观竞渡》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 贝琼《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 杜甫《端午日赐衣》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菖蒲酒美清尊共 。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
——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
—— 褚朝阳《五丝》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
——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重午佳辰独掩门 。
——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
—— 赵蕃《端午三首》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
——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