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诗词( 四 )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纪念伍子胥说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屈原与伍子胥图册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纪念孝女曹娥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5)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6)恶日禁忌说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
赞美端午的诗句古诗赞美端午的古诗有很多,下面我举些例子: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