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酒与中国诗词( 六 )


气候温和,天地钟灵于濡湿;微菌繁生,杜康倾迷于土水 。
叙府之酒业,由来已久 。
唐混四粮,使君亲名重碧,宋杂五谷,姚子初为雪曲 。
??陈继姚业,明承宋方,迭至晚清,更名五粮 。
邓氏子均,衣钵正章 。
地穴酵而窖池古,窖泥久而酒弥香 。
稻糯黍粱麦,五谷同入;东南西北中,八方共赏 。
清非薄,厚远浊,甘无哕,辛不螫 。
涪翁品评,后誉亦然 。
香久味醇,入喉净爽,谐调各味,经口弥长 。
不偏不易,中庸之理,酒之道,即人之道矣 。
??其名缓著,岁月悠长,厚积勃发,一朝显扬 。
香惊巴拿马,土陶玉液初折桂;再渡太平洋,晶瓶琼浆二开梅 。
人欲既存,酒途当开 。
候时而动,乘势而上 。
古传作坊,联而为一 。
国营定调,落址岷江之滨 。
岁在乙丑,雄奠宏业之基 。
白醴王者,浓香至尊,同命共运,国春厂春 。
千载沿故,渐露天睐神创之妙;十里宽场,尽呈人力造化之威 。
儒佛用祭,神人并重,谁堪比肩,国际扬声 。
??生之忧亦何忧,生之乐亦何乐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何以喧乐,惟有佳酿 。
家筵国宴举樽箸,怨女痴男奏阳关 。
三杯足而瑶台近,千巡过而意未酣 。
吟江皋之鹤舞,颂危霄之凤翔 。
心走龙蛇,意弛平旷 。
舍缧绁之裘马,换清澈之五粮 。
配以黄钟大鼎,天潢尊贵;可兼瑶筝清笛,知交久长 。
??噫,酒之极者,若窈窕西子,女之极者,若戎城美醪 。
妙目含情,顾盼生姿,过而不忘,思常感念 。
行芳苑幽径,登兰囿之巅,幸而歌曰:置席酒圣山,把盏叩青天,相饮未及醉,再约五百年 。
在古诗词中,“酒”经常出现,可见中国酒文化源长,请写出古诗词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在河之洲”唱起“关关雎鸠”的歌谣开始,中国诗人便一发而不可收:从集体的演唱到文人的独自创作,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无名无姓的妇孺,都在用这一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绎、吸取、创新,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日趋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尽其长,名人名篇更是层出不穷、叹为观止,为我国的文化史写上了最靓丽的一笔 。
那么诗人是如何在短小、精悍的这一体裁中表情达意的呢?笔者试以“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为例,以点带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远道而来,或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 。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 。
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 。
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 。
”(《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
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 。
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二、细腻的情感刻画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 。
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