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诗词书法欣赏( 三 )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 。
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 , 尤其擅长画竹 ,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是清代时期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和诗人 。
他的“三绝”诗、书、画中 , 怪异之作俯拾即是 , 甚至连他的创作论亦颇奇谈怪论 。
他时时好发寄语 , 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 , 震雷惊电之字 , 呵神骂鬼之谈 , 无古无今之画 , 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
”故此 , 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板桥、李方膺、罗聘) , 在当时这八位艺术家在政治态度、生活作风、书画创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流俗 , 他们的为人有明显个性 , 他们的作品 , 有独创风格 , 他们的书画就形成了“扬州画派”、“扬州八怪” , 而郑板桥更是 “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
郑板桥的一生 , 经历了三个帝王 。
在科举道路上 , 历经了三个阶段: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
他四十三岁那年 , 也就是乾隆元年 , 公元一七三六年 , 考中进士 , 乾隆十六年 , 公元一七五一年 , 他五十岁时出任范县知县 , 后调任潍县任知县 。
后因赈灾事触忤上司而辞官 , 寓居扬州 , 后以卖画为生 。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立身名言 。
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呢 。
相传 , 清乾隆十六(1751年) ,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县令已历年 , 当时潍县归莱州管辖 。
他早就听说莱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郑文公碑》 , 此碑在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 但由于公务繁忙 , 他一直无暇去看 。
是年9月19日 , 郑板桥到莱州办完公事 , 天色尚早 , 经人指点 , 他爬上山 , 找到了这块通碑 。
他如获至宝 , 就聚精会神地欣赏研究起来 , 直到夜幕降临 , 碑上的字迹再也看不清才只好作罢 。
当他回过神来 , 举目四望漆黑一片 , 才感到为难了 , 下山的路不熟悉 , 无法下山 。
可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过夜呢?寻思好久 , 忽然发现山上有一处灯光 。
于是 , 他便摸黑朝灯光方向走去 。
到了跟前 , 见是一所宅院 , 他叫开门 , 房主人是一位老者 。
他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 , 看来 , 房主人对他早有所闻 , 热情欢迎 。
吃过晚饭 , 二人便叙谈起来 。
从国事到民事 , 谈得很投机 。
最后 , 房主人提出 , 他有一方石砚 , 尚无砚名 , 请郑板桥留下墨宝 。
他欣然应允 。
房主人拿出一方长方形巨砚 , 并备好笔墨纸张 。
当郑板桥思考砚铭内容时 , 才对房主人说:“你看 , 我只顾和您说话了 , 到现在还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 。
”房主人说“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尊姓大名 , 只不过是糊涂老人罢了 。
”郑板于是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
主人看过 , 心灵有所触动 , 于是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
原来 , 他在乾隆朝中为官数年 , 后来因不满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腐败行为 , 自己又无回天之力 , 于是便辞官归隐山林 , 颐养天年 。
郑板桥听完 , 感到意犹未尽 , 见四字下尚有空白 , 于是又写下了:“聪明难 , 糊涂难 , 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
放一著 , 退一步 , 当下心安 , 非图后来福报也 。
” “难得糊涂”四个字它是一种愤激之词 , 这就是说 , 一个清醒的决看不惯当时世俗的黑暗 , 只有使自己变得糊涂 , 才能免生闲气 。
但正直的人又总是糊涂不起来 , 故而糊涂就更难得了 。
郑板桥想糊涂又糊涂不了 , 原因在于他又是极聪明之人 , 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 , 他无法糊涂 。
本来 , 不糊涂却要装糊涂 , 这就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