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葫芦的诗词( 五 )


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易板滞 。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凝重庄严的气势用笔的忌病:(1) 板是指用笔不活 。
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烙制的对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 。
(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慢变化而产生的 。
(3)结指笔解不开,好象粘在葫芦一样 。
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常表现为滞和僵死 。
(4)枯是润的反面,在烙制过程中没有层次感 。
(5)弱即下笔无力 。
明代李开先说“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 。
这种毛病与初学烙画时韵嫩和弱还不一样 。
4.花鸟烙法烙花鸟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烙人物丰富多样,更不如山水的山峦起伏,云烟出没,变化无穷 。
虽然花也有多样的花,鸟有多种的鸟,终究仅仅是花和鸟 。
烙花鸟容易造成干篇一律的情况, 所以要使烙花鸟有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就应该考虑它的构图上形式法则的妥善处理 。
烙花鸟的构图美与不美,特别显露,有时仅是一枝一叶的处理不当,或者一只鸟的位置不当,就会影响全画面而引起观者不愉快的感觉 。
所以构图时,必须精细考虑,有所取舍,要割爱处就得割爱,要夸张处就应夸张 。
烙花鸟的线易流于死板、呆滞,有些葫芦烙画把线勾得顿挫分明,十分外露,则又显得人为的做作气太足 。
在葫芦烙画中花用纤细流畅...
葫芦绘画的技巧:葫芦烙画古称火画葫芦,又称火绘葫芦、火笔葫芦、火针刺绣葫芦 。
火画葫芦,宜取皮色较淡的葫芦,这样烙痕的浓淡变化都能充分显现出来 。
如果皮色已为深褐色,那么,烙痕就难以显示 。
火画葫芦不宜盘玩,否则会将烙痕磨损,使画面失去神韵,故火画葫芦大多作摆件 。
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赵姓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流传至今,而葫芦烙画多以京津两地民间艺人烙制的葫芦最为精湛 。
1.烙画工具,葫芦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
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早年间葫芦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香里插入钢针进行烙绘,主要烙制葫芦上的装饰 。
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出现了专用的烙画笔,烙画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
葫芦烙绘技法从单一烙制发展为烤烙、出润色、烙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 。
2.葫芦烙画技巧多功能烙画笔温度与运笔速度对色调的影响很大 。
用烙画笔烙葫芦,可采用像炭笔素描那样反复熨烙,增加层次的办法来解决色调的深浅,还要靠运笔的速度和调节烙画笔的温度等办法来表现不同深浅的色调,这也是葫芦烙画所独有技法 。
烙画笔在恒温下工作,运笔速度快,所烙出的色调就浅;速度慢,色调就深 。
温度越高,速度越慢,烙出的色调就越深 。
温度与速度是结合运用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
烙较大幅的画或写意山水、花乌画,笔触较长,葫芦烙画笔下去有回旋的余地 。
烙浅调子可用较快的速度,很少调节葫芦烙画笔的温度 。
主要靠运笔速度、腕力的大小和增减层次的办法达到色调的深浅变化 。
画幅很少,或是刻划人物的细微部,笔触很短,运笔没有多大的活动范围,如眼睛或鼻部的高光,是不能用高温快速解决的,必须把葫芦烙画笔的温度降到适当的度数,用慢速在眼球的高光部小心翼翼地熨烙,留出高光点 。
烙鼻部的高光时,把葫芦烙画笔温度降到最低,烙出淡淡的焦色,烘烙高光的周围留出高光 。
高温快速法烙出的浅调子与低温慢速烙出的浅调子有质的区别,前者质地粗糙,后者质地细腻 。
因此还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如低温慢速烙出的远山和云雾色调柔和,而用高温快速烘烙近处岩石的亮部,表现出的色调虽浅,但显得质地粗糙,体现了岩石的质感 。
葫芦烙画笔的最大优点在于频繁调节温度不会浪费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烙制各种图案 。
3.用笔的条件和忌病用笔的条件:(1)劲就是有笔力,即指用笔要有劲 。
(2)老是指苍老,老与劲相同,是嫩的对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