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葫芦的诗词( 六 )


(3)活就是灵变不滞,意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烙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还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 。
活与腕力的运用很有关系,清代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就是指运用腕力要活 。
(4)松是轻快的意思,就是要求落笔时不要胆小、拘束,执笔不要捏得太紧,把得太死 。
(5)圆是扁的反面 。
(6)厚即不薄,厚而有味的意思 。
厚与布局、用笔都有关系,用笔烙出对象时,不但要烙出质感,还要烙出量感 。
也就是说,烙画有一定分量的感觉才耐人寻味 。
(7)毛 就是不光滑 。
这对山水画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人物烙画中的长线条则不易达到 。
我认为能运用书法中篆隶回锋及藏锋逆锋的笔法烙细线,也同样能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 。
(8)润是滋润的意思,用笔要讲孝滋润,反对枯瘠无神 。
(9)巧,拙 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 。
简而言之,巧是率,拙是笨 。
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易板滞 。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凝重庄严的气势用笔的忌病:(1) 板是指用笔不活 。
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烙制的对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 。
(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慢变化而产生的 。
(3)结指笔解不开,好象粘在葫芦一样 。
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常表现为滞和僵死 。
(4)枯是润的反面,在烙制过程中没有层次感 。
(5)弱即下笔无力 。
明代李开先说“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 。
这种毛病与初学烙画时韵嫩和弱还不一样 。
4.花鸟烙法烙花鸟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烙人物丰富多样,更不如山水的山峦起伏,云烟出没,变化无穷 。
虽然花也有多样的花,鸟有多种的鸟,终究仅仅是花和鸟 。
烙花鸟容易造成干篇一律的情况, 所以要使烙花鸟有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就应该考虑它的构图上形式法则的妥善处理 。
烙花鸟的构图美与不美,特别显露,有时仅是一枝一叶的处理不当,或者一只鸟的位置不当,就会影响全画面而引起观者不愉快的感觉 。
所以构图时,必须精细考虑,有所取舍,要割爱处就得割爱,要夸张处就应夸张 。
烙花鸟的线易流于死板、呆滞,有些葫芦烙画把线勾得顿挫分明,十分外露,则又显得人为的做作气太足 。
在葫芦烙画中花用纤细流畅的细线勾勒,显出了花瓣娇嫩的特色 。
叶片、叶...
有关 赤壁赋 的诗词填空展开全部 《前赤壁赋》 简介:赤壁赋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书》本)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先进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
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

【题葫芦的诗词】

赋: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讲究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古赋、悱赋、律赋、文赋等 。
赋篇名 。
北宋苏轼作 。
有前后两篇 。
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 。
《前赤壁赋》较有名 。
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映射出超脱的思想境界 。
[编辑本段]【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