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艺术特色与思想感情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与思想感情

苏轼诗词艺术特点展开全部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 , 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
所谓理趣 , 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 , 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生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 , 看到山岭连绵 , 峰峦环列 , 高低巍峨的景象 ,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 , 视觉不同 , 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
于是作者想到 ,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 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 , 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 , 各执一端 , 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 , 需要走出自身局限 , 从搞出全面洞察 。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 , 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 , 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 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 , 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已死成新塔 , 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还记否 , 路长人困蹇驴嘶 。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 , 单行入律 , 一气呵成 , 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 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 , 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 , 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 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 , 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 , 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 , “破千家” 。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 , 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 , 在他的诗中 ,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
“圣朝若用西凉薄 , 白羽犹能效一挥 。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 , 直上阴山去可汗 。
”(《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 , 因此 , 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 , 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 。
如:“汉家将军一丈佛 , 诏赐天池八尺龙 。
似闻指挥筑上郡 , 已觉谈笑无西戎 。
牧臣不见天颜喜 , 但惊草木放(一作皆 。
)春容 。
”(《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 。
又如元皊二年(7087) , 擒获吐蕃首领鬼章 , 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 , 连航一炬烧 。
擒奸从窟穴 , 奏捷上烟霄 。
”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 , 军胜忌矜骄 。
慎重关西将 , 奇功勿再要 。
”(《获鬼章二十韵》) 苏轼一向认为 , 山水风月 , 本无常主 , 闲者便是主人 。
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 , 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 , 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 , 浪迹山水禅寺 , 寻求美的享受 , 领略人生的哲理 , 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
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 , 忽从梦中来我前 , 骇觉坐想其语 , 勉书此诗席之端 。
”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 , 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