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艺术特色与思想感情( 七 )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 , 侧重写天上 。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 , 通过向青天发问 ,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 笔势夭矫回折 , 跌宕多彩 。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 , 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 , 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 , 气势不凡 , 突兀挺拔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几句 ,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 , 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 , 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 , 化景物为情思 , 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 , 侧重写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三句 ,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 , 由月引出人 , 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 承“照无眠”而下 , 笔致淋漓顿挫 ,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 , 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 , 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三句 ,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 , 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 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 , 齐庞辱 , 忘得失 , 超然物外 , 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 , 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 , 视为一体 , 求得安慰 。
结尾“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 , 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 , 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
词的下片 , 笔法大开大合 , 笔力雄健浑厚 , 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 ,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 既富于哲理 , 又饱含感情 。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 , 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 , 感慨宇宙流转 , 厌薄宦海浮沉 , 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 , 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 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
【赏析三】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 。
苏轼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 , 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 , 诗 , 词 , 散文以至书法 , 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 。
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 , 都表现出题材广泛 , 思想深刻 , 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 , 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从熙宁四年(1071) , 到写本篇止 , 外任整整五年 , 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 。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 , 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 特地请求北徙 , 来密州任职 , 然而 , 济...
苏轼诗歌的情感特征?苏轼诗歌的特点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 , 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
所谓理趣 , 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 , 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生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诗人眺望庐山 , 看到山岭连绵 , 峰峦环列 , 高低巍峨的景象 ,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 , 视觉不同 , 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
- 《艺术哲学》读后感精选
- 双手赞成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 苏轼:养一个好心态,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 《艺术史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 吃面的艺术
- 15分钟名人
-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经典读后感有感
- 岁月易老,心要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