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主持词( 八 )


11、3年级诗组《光阴三幕曲》春天是一首诗 , 童年是一个梦 。
在梦里 , 一群孩子们梦见了与陶渊明对话、看毛主席颂词、和伙伴歌唱 。
你看……12、校队《百年抒怀》是啊 , 而今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 为了祖国的未来 , 我们正在努力着 。
就如茁壮成长中的桥墩小学跟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 , 寄托着深沉的社会期待 , 承载着孕育新苗的使命 , 迈过了一百年坎坷的风雨历程 。
一百年 , 一个世纪 , 一幅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 一本厚实而丰富的学校方志 , 一曲跌宕而激越的教育乐章 。
一百年来 , 学校为祖国培育了众多的 民族精英和社会中坚 。
诚可谓春华秋实 , 桃李芬芳 , 英才辈出 , 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遍布海内外 。
斗转星移 , 一百年弹指一挥 。
今天 , 就让我们在浓情的《百年抒怀》中 , 重温桥墩小学在不断跨越发展中沐浴过的光彩夺目的流金岁月 。
13、2年级《海峡 , 隔不断的乡愁》一百年 , 一百年 , 一百年的岁月 , 一百年的沧桑 。
1997,1999漂流的香港、澳门在一百年之际回归了 , 看到这祖国母亲笑了 , 可是她也哭了 , 母亲遥望着台湾——她的儿子什么时候回家 。
一轮圆圆的明月激荡起海外学子无限思乡情思 , 一弯浅浅的海峡...
主持人演讲稿(关于古诗)五年级班队会的题目是古诗词比赛.急需主持...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
2. 但:只 。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
6. 乃翁:你的父亲 。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 , 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 , 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 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
“元知” , 本来就知道;“万事空” , 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 , 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 , 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
在生命弥留之际 , 心情更为沉痛 。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 , 但并未绝望 。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 , 光复失地 。
有了这一句 , 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情绪又一转 , 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 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 , 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
这首诗用笔曲折 , 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 , 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 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
全诗有悲的成分 , 但基调是激昂的 。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 , 没有丝毫雕琢 , 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 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 , 更感人 。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xiàn) 。
【作者介绍】 见《清平乐·村居》 。
【解题】 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 , 原有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
黄沙即黄沙岭 , 在上饶县西四十里 ,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 , 辛弃疾被弹劾 , 罢去江西安抚使一职 , 退居上饶带湖、瓢泉一带 , 一住近二十年 。
这期间 , 词人常常经行于黄沙道上.很喜爱这里的景色 , 于是写下不少描写这一带风光的词作 , 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