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六 )


浅谈如何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古诗文教学展开全部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 。
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
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 。
新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
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
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
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 。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
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
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 。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
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 。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 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 学习古诗文的情趣 。
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根据古 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 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 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 调查 。
时间: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