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八 )


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 。
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 。
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军,有说为守军 。
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 。
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军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 。
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 。
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 。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
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 。
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 。
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 。
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 。
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 。
再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兴了,会‘歌’ 。
那么把原句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如何?”通过讨论,明确:“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负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 。
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会因“言”悟“文”和据“文”赏“...
如何结合具体内容开展小学经典诵读一、我们的思考:正确定位目标我校是XXX实验小学,是全国知名的国际象棋示范学校,多年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如何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这所百年老校更具魅力?我们想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吟诵品析经典诗文,可以逐步丰厚校园中的人文底蕴色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因此,2006年11月,在x老师的关心下,我校正式成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 。
从此,学校的“经典诵读工程”有机地融入了新课改实践,走上了正常有序的轨道,学校兴起了经典诵读的热潮 。
怎样大力推进经典诵读工程,我们首先考虑了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问题,如何使活动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 。
我们思考的层面有两点: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 。
而经典诗文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汲取智慧,快乐健康地成长 。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 。
通过经典诵读工程,我们想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 。
(1)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
经典诵读是结合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开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 。
(2)拓宽知识面,促进知识的积累 。
语文学习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 。
大量的古诗文经典诵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
(3)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
学生人格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陶、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经典诗文往往都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让学生琅琅上口,濡染于心,是一种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
二、我们的实践:扎实开展研究(一)前提:切实有效的措施作为经典文化诵读工程,要想深入的开展,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加以保障,那么这项工程是难以长期实施下去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