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七 )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 1) 年级 四 学 生 五 六 人数 245 370 330 很有 兴趣 133 141 115 比例 54.5% 38.3% 34.8% 有一定 兴趣 106 208 189 比例 43.4% 56.4% 57.2% 无兴 趣 49 20 26 比例 2.0% 5.3% 8.0%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 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 “有 好” 趣” “很 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人数 比例128 38.7%29 8.8%27 8.2%24 7.3%22 6.6%19 5.7%14 4.2%4 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 。
越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较为笼统、 模糊且单一 。
“可 如: 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 。
”、“古诗很有道理 。
”等 。
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 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古诗文教学现状 1.古诗文教学退化为死记硬背课 有些教师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古人死记硬背,大学问家比现在还多 。
不过只听说古人背原文,现在,教学“创新”到连译文也让学生死记 。
诚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
可是,“课程标准”强调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与死记硬背有本质区别的 。
2.古诗文教学窄化为“说文解字”课古诗文与现代文语境毕竟大不相同,“说文解字”是必需的 。
可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于“知识”,未免失之偏颇 。
且不说另外两维目标如何达成,单是“知识和能力”中的“能力”就无从提高 。
掌握知识是基础,训练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华人文情感是根本 。
由于对人文素养的漠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虽知识明确,但不能给学生以价值引领,学生“无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
总之,古诗文教学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 。
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 。
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 。
素质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古诗文考查难度,并且只考课内,还规定了基本篇目 。
这就无怪乎教师课内古诗文还要“选择”讲,“游刃有余”于上述两种课型了 。
“指挥棒”也导致教师不肯深解教材,古诗文人文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心中“无底”,也就无从“教”起 。
二是教师理念守旧,不肯与时俱进,总抱着传统教法“以不变应万变” 。
也有人视“价值观”形成为教育的“副产品”,于是“顺其自然” 。
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试成绩;而“文教”只有可倡导的“软要求”——课标 。
前者有形后者无形,于是厚“言”薄“文”就理所当然了 。
由此看来,导致古诗文教学现状多方有责,但最终落实的责任却在教师,所以下文谈谈作为教师的应对之策 。
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 。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 。
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 。
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 。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 。
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 。
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 。
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 。
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 。
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 。
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