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说课模板( 八 )


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作性 。
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 。
ZBKQ教案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2课,这个单元主要是诗词 。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 。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
这首词及小序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
诗词借雨中之事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
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苏轼的洒脱、旷达的个性,体会他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鉴赏诗词有一定的基础,高二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较难体会诗词中的人生哲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
据此设计如下两个目标:1、反复诵读,梳通文意 。
2、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表达的人生哲理 。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在诗歌中如何表现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 。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五、 教法学法:教法:1.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通过朗诵,以声传情,以声达意,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 。
2. 引导探究法:抓住关键字句,进行点拨,引导探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学法:1. 吟诵法2. 探究法3. 自主合作法六、 教学时数:1课时七、 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 通过温故苏轼其他诗歌,引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
第二步:初读诗歌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
初步感知文本 。
第三步:分析上片,找出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旷达态度 。
第四步:分析下片,体会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 。
八、 教学反思:《定风波》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二下学期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梳通文意 。
2、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表达的人生哲理 。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在诗歌中如何表现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 。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较难体会诗词中的人生哲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
教学课时:1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一、 教学导入师:同学们,提到苏轼,大家都想到了什么呢?我们知道,苏轼一生称得上是颠沛流离,在我们眼中,苏轼可以说是很可怜了 。
但是他却很乐观、旷达 。
似乎到哪儿都能找到好吃的,好玩的 。
贬到杭州,他说“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的时候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到了惠州,他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我们刚学过他的《赤壁赋》,也表现出他非常达观的性格 。
那么,在他的词中,这种达观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来进一步体会苏轼的旷达 。
板书:定风波 苏轼2二、提问,小组探究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师: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刚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
那么这首词记录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从哪里找答案?明确:小序活动:一句一句分析,小序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
师:原来,这首词就记录了一件游玩中遇到下雨的事情 。
同行皆狼狈,苏轼独不觉,可见他确实非常乐观、旷达 。
那么词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轼的旷达呢?小组讨论一下,老师一会提问 。
明确:莫听,何妨,吟啸,徐行 。
轻,谁怕?任 。
(分别提问,赏析,15分钟)师:所以上片写的是: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
(板书)师:在雨中的苏轼是这样的,那么下片写了什么呢?明确: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
(板书)山头斜照却相迎 。
苏轼迎来了阳光和晴朗 。
有一种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觉 。
师:老师觉得有句话很有意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怎样理解?明确:雨停了,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
本无风雨,何来晴朗?探究: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雨中的遭遇和面对下雨时的态度,实际上有没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明确:除了写下雨,还用雨来比喻作者在政治上的境遇,这时他正处于人生中的逆境,在雨中的洒脱旷达,实际上也就是在政治生活中的旷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