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诗词( 四 )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
展开
对仗诗句有那些二、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
一字面相对 。
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 。
又如:新松恨不高千丈,恶竹应须斩万竿 。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在这一联中 。
“新松”对“恶竹”,“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
二词性一致 。
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 。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人违 。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 。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面对 。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 。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
三、何谓工对?何谓宽对?工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而且还包含颜色对 。
“两个”对“一行”,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小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 。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 。
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
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5)器物(刀剑杯盘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11)乌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 。
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少得多 。
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 。
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
宽对的一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 。
其要求是,只要用以对仗的词语词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 。
但仔细体会,还是“对” 。
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
这一联,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 。
主要是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 。
其实,这正是对仗的无穷妙用 。
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 。
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 。
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