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词鉴赏( 二 )


〔2〕不道:犹不知 。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
”底处:何处 。
〔3〕擘开:冲开 。
〔4〕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
〔5〕萦回:徘徊荡漾 。
〔6〕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
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
”【导读】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 。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
《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
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
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
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 。
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
偶题(其一)朱熹 赏析 急!1、作品注释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
《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
”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
②不道:犹不知 。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
”底处:何处 。
2、诗意: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

【朱熹诗词鉴赏】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想到云却是从地下升上天的呢 。
3、诗人从人们看到的自然现象,联想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
意似指莫小视微不足道的事物 。
4、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 (仄)仄 平 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注:( )里为可平可仄 。
《春日》(宋 朱熹)的赏析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点明了主题,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春风 。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 。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平常、轻易 。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点明天气 。
“泗水滨”点明地点 。
“寻芳” 。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1. 胜日,教授弟子 。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
“东风面”借指春天 。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胜日”指晴日 。
注释:游春,踏青 。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也很像是这样 。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泗之间弦歌讲学 。
3. 泗水:河名: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
2. 寻芳 。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
5. 东风春 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山东省 。
4. 等闲 。
译文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
古诗词名句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