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诗词( 七 )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
“谪仙”就是李白 。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望 石 门 鲍照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
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
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 。
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 。
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 。
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后两句...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展开全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
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