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鹤语文诗词鉴赏( 三 )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
表现技巧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 。
其它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 。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
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 。
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 。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它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 。
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2、以哀写哀:比如:《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
小楼愁倚画阑东 。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
往事已成空 。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
翠绡和泪暗偷封 。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
比如:《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 。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
??3、以乐写哀:“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
??4、以哀写乐: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