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缺乏古诗词审美意识( 二 )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引用《千家诗》中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活生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
但现阶段学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该如何使学生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其实,古诗词中蕴含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引导 。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才会千古传诵 。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生活丰富多彩,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
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
从古诗中发现美350字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
”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高文学素养这方面,把诗歌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上 。
的确,诗歌当中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优秀作品都以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或昂扬豪迈,或清丽细腻,或发人深思,让我们难以忘怀 。
有谁没有为一首诗而感动过?所以诗歌在启发培养审美意识方面的确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使学生的审美由被动、无意识变为主动、有意识,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
”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高文学素养这方面,把诗歌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上 。
的确,诗歌当中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优秀作品都以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或昂扬豪迈,或清丽细腻,或发人深思,让我们难以忘怀 。
有谁没有为一首诗而感动过?所以诗歌在启发培养审美意识方面的确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使学生的审美由被动、无意识变为主动、有意识,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的教往往流于简单化、学生的练也都是为了考试,诗中的情感、美的字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背过、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
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是给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那么实际中,这颗种子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 。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以诗中的美引导学生,教师首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在这里,我只是对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启发 。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古诗当中存在着: 一、 鲜明生动的形象美 。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 。
古诗当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 。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
教师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绚丽的色彩,明亮的色调,即使是没有太阳的日子,读来也会心中一片阳光,它们的美美在视觉的丰富,美在眼睛和心灵的享受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笔的勾勒,淡墨的渲染,便是一幅如在眼前的水墨画,开阔绵延,任人思绪飞到无限高无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