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带容字的诗词( 五 )


但是 , 诗无定法 , 不能执一而论 。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 , 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 , 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
它是远处落想 , 空际运笔 , 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 , 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 , 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 , 孤客最先闻” , 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 , 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 , 由远而近 , 步步换景 。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 , 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 , 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 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 , 现在风动庭树 , 木叶萧萧 , 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
诗写到这里 , 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 , 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 , 可是 , 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 , 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
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 , 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
这里 , 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 , 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 , 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 , 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 。
当然 , 作为“孤客” , 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 , 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 , 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 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 , 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 , 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 , 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 , “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 , 使“无限情怀 , 溢于言表” 。
照说 , 秋风吹到庭树 ,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 , 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
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 , 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
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 , 未摇落而先秋 , 所以闻之最早 。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 。
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 , 而曰‘最先闻’ , 语意便深厚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 , 便浅 。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 , 含蓄不尽 , 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
不过 , 前面说过 , 诗无定法 , 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 , 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 , 万里渡河汾 。
心绪逢摇落 , 秋声不可闻 。
”这里 , 从全诗看来 , 却必须说“不可闻” , 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
两个结句 , 内容相似 , 一用曲笔 , 一用直笔 , 却各尽其妙 。
对照之下 , 可悟诗法 。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 , 散步咏凉天 。
空山松子落 , 幽人应未眠 。
答:幽人:隐居之人 , 指丘丹 。
此是作者的想象 , 诗人设想丘丹也因秋兴而未能成眠 , 以实带虚 , 写出了彼此心意交融 , 感情默契 。
《秋月》赏析清溪流过碧山头 , 空水澄鲜一色秋 。
隔断红尘三十里 , 白云红叶两悠悠 。
这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 , 细品之后 , 你会发现 , 无一处写月的诗行 , 竟处处浸染着月色 。
请看 , 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 , 缓缓流来 , 瓦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 , 是那样澄明、纯洁 , 两者融为一色 , 宛若桂林山水般浑然一体 。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 , 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 , 感叹到山之碧 , 寄情于空水之澄鲜?往下看吧 。
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