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诗词精选( 八 )
”于是,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让我们感受北平秋的味道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作者从味觉,写出了茶的清醇,从视觉,写出了天空的高远,从听觉,写出了鸟声的清脆、环境的清幽 。
还从视觉,从触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将日光的细碎表现得淋漓尽致 。
蓝天、白云、鸟鸣、日光,还衬上几朵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再来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北国秋的早晨简直舒适绝伦 。
在北国的槐树下,那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这从触觉上写出落蕊的细、软,从嗅觉上写出空气的清新,简直令人心旷神怡 。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北平人的细腻,但又清闲;在不知不觉之中保持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跟南方的蝉的烦躁的叫声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种秋将冬至的感觉,更觉生命的可贵 。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长,让人觉得北平人的悠闲中又不乏热情好客,显示出北方人冬之将至时一种特有的慵懒,颇具地方特色 。
还的北方的果实,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别具一番风情 。
对于故都的秋,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人零头” 。
可见,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连忘返 。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乎真实但又充满梦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远 。
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 。
读者从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 。
看图猜八个字的图有喜结良缘 八个字分别是:前生注定,喜结良缘 。
扩展资料前生注定成语拼音:qián shēng zhù dìng成语解释:指今生的命运是前生所注定的,无法改变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这首《西江月》词,大抵说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强 。
” 成语用法:前生注定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宿命论 。
近义词:命中注定成语例子:郁达夫《海上通信》:“我们本来是反逆时代而生者,吃苦原是前生注定的 。
”
文章《故都的秋》,对文题“故都”的赏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 展开全部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一种欲抑先扬、似扬此而实扬彼的烘托法.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郁达夫一生短短的4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 二、独特的平民意识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 四、独特的人文素养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文题的这种珍爱秋文化的人文气息弥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 《艺术哲学》读后感精选
- 《平安批》读后感精选
- 《大分流》读后感精选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当奶奶遇见奇奇狗》读后感精选
- 《思想真的有用吗》读后感精选
- 《资本的旅行》读后感精选
-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精选
- 《桦泽紫苑学习法》读后感精选
- 《苍炎 2》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