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读后感精选

《大分流》读后感精选
文章图片

《大分流》是一本由[美]彭慕兰著作 ,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 , 本书定价:88.00元 , 页数:484 , 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 , 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大分流》读后感(一):大分流
大萧条是经济研究史的皇冠 , 大分流就是世界发展史的皇冠 。中古以来 , 一直同步发展 , 在某些时候东方还稍微领先西欧 , 何以在近代突然被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这方面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 , 彭慕兰教授的研究则指出大部分的结论都是不靠谱的 , 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 , 中国日本的生活水平 , 资本主义发达程度都不次于同时代的英国法国 。无论从制度 , 还是技术创新 , 在17世纪都看不出西欧能够大幅胜出的迹象 。在用了80%的篇幅批判既有论点以后 , 彭教授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洲奴隶贸易与北美新大陆的发现 , 是大分流的核心原因 。前者贡献了廉价劳动力 , 后者则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和制成品市场 。
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 , 可以见仁见智 。实际上在17世纪前半段 , 大明王朝末年 , 中国曾在海洋贸易上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但这个进程被后来的满清中断 。清朝的开拓方向从东南海洋转向了西北内陆 。这在传统中国历史上也没问题 , 盛世王朝都是开边于西域 。很可惜 , 当时的丝绸之路已经不可能重新复兴 。一直到清朝末年依然发生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 , 并且后来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不能说明清时候的中国人不进取 , 但时运在很多时候会跟人们开个大玩笑 。
《大分流》读后感(二):《大分流》再版 , 我们再思什么
彭慕兰的《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早已为人所知 。这部著作问世于2001年 , 中文版曾由史建云翻译并于2004年正式出版 , 当时已引起国内外不少争议与延展性的讨论 。今年 , 由黄中宪翻译(2019年重版) , 成为理想国系列并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再版 , 一本20年前的书 , 何以引起学界持续性讨论?
首先推荐两篇与此相关的书评:
为什么中国与欧洲走上不同的道路?|仇鹿鸣评《大分流》
洪易易:《批判· 反思· 应用:“大分流”在中国学术界的发酵》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7卷第2期 。
尽管此书的内容与核心问题已被讨论过无数遍 , 在此仍有必要重温彭慕兰试图通过提出“大分流”这一概念要说明什么 。彭慕兰以在1750-1800年间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与西欧最发达国家英国作为比较对象 , 考察两方市场与经济(整体性)、人均预期寿命(人口)、农产品市场(农业)、手工业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 , 最终得出结论:18世纪中西方经济核心地区皆面临资源的局部短缺 ,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双方并没有明显优势 。而在19世纪 , 英国得以与旧大陆 , 与中国分道扬镳 , 自然资源(煤炭)与海洋贸易发展促使欧洲获得更多外部资源是其重要原因 , 也被视为是“一系列的偶然因素” 。与此同时 , 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 。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