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诗词( 七 )


...
关于元旦的古诗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 。
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 。
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 。
“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 。
“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
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
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最早的元旦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 。
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 3 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