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七 )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 自我牺牲的精神 , 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好 , 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倾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 文 八月秋深 , 狂风怒号 , (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
茅草乱飞 , 渡过浣花溪 , 散落在对岸江边 。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 (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 , 只好回来 , 拄着拐杖 , 自己叹息 。
一会儿风停了 , 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 , 深秋天色灰蒙蒙的 , 渐渐黑下来 。
布被盖了多年 , 又冷又硬 , 象铁板似的 。
孩子睡相不好 , 把被里蹬跛了 。
一下屋顶漏雨 , 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
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
自从战乱以来 , 睡眠的时间很少 , 长夜漫漫 , 屋漏床湿 , 怎能挨到天亮 。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 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 , 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 , 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 (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 , 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再看看赏析 , 文章自然就来了. 【诗文赏析】 肃宗上元元年 (760) , 杜甫求亲告友 , 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 总算有了栖身之所 。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 , 大风破屋 , 大雨又接踵而至 , 诗人长夜难眠 , 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全诗分四节 。
第一节五句 , 句句押韵 , “号”、“茅”、“郊”、“梢”、 “坳” , 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
起势迅猛 , “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 , 如闻秋风咆哮 。
一个“怒”字 , 把秋风拟人化 , 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 , 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
第二节五句 , 是前一节的发展 。
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 , 有的“挂罥长林梢” , 有的“飘转沉塘坳” , 已无法收回 。
而能够收回的 , 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 , 也极 沉痛 。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 , 补写初闻风声 , 诗人即拄杖出门 ,  直至大风破屋 , 茅草丢失 , 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 。
“自叹息”的“自”字尤 沉痛 。
如此不幸 , 却无人同情和帮助 , 只有“自”叹“自”嗟 。
世风之浇薄 , 意在言外 。
第三节八句 , 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 , 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 大 。
成都的八月并不冷 , 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 , 布衾又旧又破 , 就感到冷 。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 词约义丰 , 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 困生活 。
而这贫困 , 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 , 一纵一收 。